为什么你总是抓不到英国教育的神重点?

发布日期:2023-02-11 13:43:43 阅读:2375
你为什么总是抓不到英国教育的神重点?

在英国,写论文也许是每个留学生谈之色衰的话题,每到期末,你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哪些同学正在为写论文而抓狂,因为他们的脸上都会挂着一副急需排毒养颜胶囊来释放自己的表情。你是否有过通宵达旦苦练神功却依旧挤不出几个词儿的经历;你是否有过总算行云流水胸有成竹的交上成果却被告知没通过的尴尬?

如果都没有,那么你一定有过对那些本地学生胡咧乱侃却能拿高分的困惑。即使你幸免于论文之战,你也一定在学习过程中为找不到这个神重点苦恼过。其实对于很多中国学生而言,最可怕的并不是没有努力,而是你明明努力了且带着良好的期许却仍然不被认可,这的确是一个可怕的死结。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你总是抓不到英国教育的神重点?
老师喜欢爱提问的学生

其实不仅仅是论文,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刚开始都会容易感到一种违和感。记得我刚来英村儿时,从灵魂深处贯彻着我们三好学生的理念,对老师的话不是三缄其口而是三点其头,还永带着“我真的懂你在说什么”的诚恳眼神。可是我渐渐发现我的这种理解接受型学习方式并不好用,老师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你是他心中的好学生,他们反而更喜欢那些上课提问,质疑他甚至跟他叫板的学生,即使那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连你都觉得尴尬。在英国每当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他们也会习惯性地问有没有谁有问题的,如果一直没有,他们还会流露出一种淡淡地忧桑。

我还记得在大二时的某节课上,那门课的老师由于专业能力很强比较不苟言笑还很拽,所以大家都不敢怎么发言,可是那天那位老师很难得地犯了一个错误:在给出题目的条件设定上出现了漏洞,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错误,但那些一直想刁难他的本地娃们怎会放过如此天赐良机,有一个说话像机关枪的女生抓住这一点不放,依照国内的学生看,她如果在国内估计这会儿已经被扔出去了,可是那个老师竟然首次露出迷之笑容,开心地红着脸跟她争辩,后来发现Hold不住了,竟然很可爱地用右手打自己的左臂,说:“是我太淘气了,我简直太淘气了,这样可以了吧?”大家哄堂大笑。

为什么你总是抓不到英国教育的神重点?

大概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第一次地感觉到了这个一直以来我都把不准命脉的神重点:那就是Critical Thinking。中文有很多种翻译,有人字面翻译为批判性思维,我个人比较赞同明辨、审辨式思维这个翻译所传达的意思。

明辨式思维其实是贯穿整个欧美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小学初中一直到博士,能否正确运用这个思维都会是你是否取得认可的重点。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这个概念早在我们儒家经典之一《中庸》就被提出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惜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中庸之道,却忽视了批判质疑思维的培养。

为什么你总是抓不到英国教育的神重点?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Critical Thinking (以下简称CT)主要是要求学习者在阅读和写作中,不要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要对任何可能形成结论的陈述寻找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说不鼓励你寻找统一答案,而鼓励你自己论证自己的总结出的观点。这恰恰是天朝学生们所缺乏的,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想得高分的唯一方式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很多学生在拿到论文命题时候总会去猜测老师到底想要哪一种答案,然后逼迫自己往那个方向努力,这种思路其实在一开始就错了,也就难怪随之而来的缘木求鱼式的悲惨结果。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来英国后发现“依据情况而定”竟然成了很多问题的万能答案,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国外抄袭别人观点或语句是一件绝对不被允许而且可能直接被开除的事情。

为什么你总是抓不到英国教育的神重点?

其实很多中国学生在一开始都觉得CT是一个没事找事的过程,但其实正如每个人看完一个电影的感受不同一样,批判性地筛选,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找到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确实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更是一种你离开学校后也能受益终生的能力。特别在中国各种网络新闻真真假假的今天,批判性的思维不仅仅能让自己免受别人愚弄,更能够遏制以讹传讹,提高我们媒体新闻真实透明的门槛。

说起来容易,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位同学就在留学期间好好感受下这种思维的熏陶吧。